当前位置:首页 > 最新动态 > 政务要闻

共谱民族团结之曲 共唱民族团结之歌 ——兴庆区喜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区”称号
时间:2019-01-07 来源:兴庆区民宗局
字号: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

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日前,在国家民委公布的《关于命名第六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区(单位)的决定》中,兴庆区通过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维护了民族团结、宗教和顺、社会稳定大好局面,成功创建第六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

(一)牢牢把握大局把民族团结作为一切工作的生命线近年来,兴庆区把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民族宗教工作重大战略思想,作为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首要政治任务。通过深入系统的学习,在政治上立得正、走得稳;理论上腰杆硬、底气足;实践上思路活、办法多,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提高到了新的水平。同时,立足实际,兴庆区还建立了民族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坚持定期研究民族宗教工作,坚持经常听取宗教代表人士意见建议,坚持每逢重大民族节日开展走访慰问活动,建立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各单位各部门协同配合、通力合作的民族工作新格局,力争做到事有人管、责有人负。通过“五个纳入”建立了完善的保障机制,即:一是将创建工作纳入了兴庆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二是将创建工作纳入了区委季度、年度考核内容的共性考核指标;三是将创建工作纳入了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范畴;四是将创建工作经费纳入年度财政预算;五是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纳入了县级领导包抓联系点的一项重要内容,严格“月汇报、季督查、年考核”的工作机制。

(二)加强宣传教育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既要见物、夯实硬件,更要见人、提升软件。兴庆区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唱响“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主旋律,优化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弘扬各族群众手足相亲、守望相助优良传统,作为创建活动的“根”与“魂”。一是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深入地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国情区情教育和形势政策教育,深入阐释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内涵,集中开展“同心共筑中国梦”文艺演出、专题讲座、演讲比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微宣讲等活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思想,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凝聚力和向心力。二是大力加强“五个认同”教育。印制《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宣传教育知识读本》,分发到每一个干部手中;在学校开设“石榴籽”课堂,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带入学习生活,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民族团结进步的熏陶和感染;在社区市民服务中心向办事群众发放民族政策应知应会手册;将民族团结教育纳入“法律进村居”宣讲活动,大力开展党和国家民族宗教政策教育,使各族群众深刻认识到促进民族团结的重要性,进一步坚定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引导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三是不断强化典型宣传。围绕一些重大事项和活动,通过媒体报道、图片展览、互动访谈、公益广告、微电影等形式广泛开展宣传活动。先后邀请银川电视台等媒体对兴庆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进行专题报道,制作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宣传片,以兴庆区人民法院丁秀琴法官和移民地区群众脱贫致富的真实事迹为原型,拍摄民族团结主题微电影。

(三)注重以心换心营造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浓厚氛围兴庆区通过牢固树立民族工作重在平时、抓好平常,民族团结重在交心、以心换心的理念,把各族群众当亲人,为各族群众做好事,一切为了各族群众,一切依靠各族群众。一是开展示范创建活动。兴庆区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八进”为抓手,针对不同领域,以挖掘内涵、创新形式、注重实效为重点,打造了一批精品示范点。兴庆区回民三小围绕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落实民族团结教育课程化、系列化、校本化;兴庆区五小以传统文化进校园为主线,将民族团结教育与传承传统文化相结合,在学校开设了京剧、武术、书法、空竹等课程;丽景街景泰社区、前进街银华社区、凤凰北街北塔社区等社区通过抓机制、促创新、拓载体、树特色,推动共建民族和谐、团结互助、邻里友爱的社区品牌。二是加强服务管理。按照“5321”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机制,开展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系建设工作,在行政审批服务中心设立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窗口,在乡镇、街道和村、社区建立了“三级服务体系”,努力提供优质的法律援助和就业、教育、健康等各方面服务,使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无论在哪里,都能感受到党和国家的关怀。三是培育先进典型。定期集中表彰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先进个人,通过社区推荐、逐级选评,评选了一批民族团结示范家庭、示范个人,广泛宣传先进事迹。各社区设立道德善行义举榜,每月一评比、每月一公示,引导社区居民争做好人好事,切实发挥榜样鼓舞人、激励人、凝聚人的作用,在全社会营造了学习典型、珍视团结的良好氛围。

(四)依法管理宗教事务把宗教和顺作为增进民族团结的重中之重兴庆区坚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关于宗教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上来,统一到自治区党委十二届四次全会精神上来,紧紧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践行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全面准确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制定出台《兴庆区关于结合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开展“五联五促”工作的实施意见》,各行业、各部门齐抓共管民族宗教工作,切实维护宗教领域和谐稳定。一是抓好政策宣传贯彻。召开宗教界人士代表座谈会,集中传达学习自治区党委十二届四次全会精神,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宗教工作的重大战略思想,深入学习新修订的《宗教事务条例》。结合“宗教政策法规宣传年”活动,大力宣传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引导信教群众增强守法意识,自觉履行法定义务,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下大力气做“导”的文章,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二是妥善处理矛盾纠纷。抓早、抓小、抓苗头,妥善处理民族宗教领域矛盾纠纷,防止把一般民事纠纷和刑事案件上升为民族问题、宗教问题。集中开展矛盾排查化解专项行动,充分发挥民族宗教工作“三级网络”的作用,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通过走访部分宗教活动场所、宗教界人士、部分群众,开展摸排梳理,综合运用政策、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协商、调解等方法化解,防止事态扩大和矛盾激化。三是坚持依法管理。严格落实宗教活动场所新建、改建、迁建的审批程序,引导宗教场所采用中式建筑风格。坚持把依法办事始终贯穿于场所管理和活动管理之中,决不允许出现“法外之地,法外之人,法外之事”。坚决制止乱建、盲目翻修扩建寺庙等行为,依法加强对大型宗教活动的管理,严格按程序做好教职人员认定、选聘和生活补贴发放工作,实现管人员、管场所、管活动全覆盖。深入开展“四进”宗教活动场所活动,目前兴庆区“四进”宗教场所覆盖率已达90%。四是加强宗教场所规范管理。委托第三方机构,利用GPS测绘、地理信息、互联网等技术,将宗教活动场所的地理位置、占地面积、房屋建筑面积及结构类型等进行了调查测绘,全面掌握了辖区内宗教活动场所的信息数据,做到了情况明、底数清。五是注重发挥宗教界人士的积极作用。通过加强宗教团体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按照“政治上靠得住、学识上有造诣、品德上能服众、关键时起作用”的要求,加强对宗教界人士的管理和日常培训教育工作,加大对教职人员的培训力度,规范讲经内容,引导信教群众正信正行,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五)积极推动发展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放在突出位置发展是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兴庆区下辖两乡两镇,大新镇已基本并入城区,掌政镇渠网密布、水系环绕,已逐步建设成一个全域水生态旅游小镇。通贵乡正在逐步打造集美食作坊、民俗体验、旅游观光、娱乐休闲、民宿居住为一体的乡伴文化旅游小镇。月牙湖乡集移民地区、贫困地区、民族地区于一体,少数民族贫困人口占全乡贫困人口的55%。兴庆区着眼实现民族地区与全区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将月牙湖乡脱贫攻坚纳入“兴庆率先”发展定位统筹谋划,采取更有力度、更加精准的措施,推动民族地区各项事业取得了新的进步,月牙湖乡也被评为自治区级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单位。此外,兴庆区还先后对如意服装厂、西月花卉、剥蒜工厂、红树莓种植基地等产业进行了项目扶持,累计投入资金8.57亿元,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支持特色产业发展,因地制宜,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积极鼓励少数民族群众转变就业观念,引导相关企业提供就业岗位,为外出少数民族群众搭建就业渠道,帮助贫困群众增收致富。

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不断开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新局面,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基础性的工程,需要绵绵用力、久久为功。下一步,兴庆区将进一步提升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水平,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流动人员服务管理,进一步提升依法管理宗教事务水平,积极构建长效机制,把好的经验做法和制度机制常态化、制度化、法制化,推动创建活动人文化、实体化、大众化,不断巩固创建成果,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为加快建设“绿色、高端、和谐、宜居”美丽新银川作出新的贡献。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