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政府网 宁夏政府网 银川政府网 登录个人中心 无障碍浏览 长者模式
本站已启用无障碍浏览系统,欢迎点击访问!

兴庆区:发展高质量 民生高福祉 生态高颜值

          发布日期:2022-01-28      
保护视力色:          字体颜色: 【      绿】         恢复默认

抓紧抓实经济高质量发展,1+6”现代服务业+六大特色产业高质量产业体系已初具雏形;扎实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民生实事压茬推进;持续推进人居环境整治,用“绣花功夫”不断扮靓城乡颜值;“四大提升行动”落地有声,城市更新行动稳步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市场化运作经验在全国推广,民生福祉大幅改善……

行走在兴庆区的大街小巷,高质量发展的新风扑面而来。2021年,兴庆区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主动作为、锐意进取,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交出了一份全面达到预期,十分来之不易的答卷。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6%;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长4.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7%;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分别增长7%8%,发展后劲不断增强。

项目带动培育发展新引擎

兴庆区始终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树牢“项目为王”理念,着力推动形成项目梯次推进、滚动发展的良性循环,高质量发展迈出扎实步伐。2021年实施项目75个,总投资812.4亿元,预计完成年度投资127亿元,其中社会项目完成年度投资120.5亿元,占比95%;产业项目完成年度投资77.1亿元,占比61%。申报中央预算投资项目6个,上争资金10.24亿元。招商引资项目68个,到位资金74.77亿元,位居自治区前列。

截至目前,兴庆区共谋划储备2022年各类项目220余个,总投资1649.1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88.6亿元。其中:兴庆区本级项目180个,总投资1262.4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62.2亿元;苏银产业园项目40个,总投资386.7亿元,年度计划投资26.4亿元。

民生为本温暖百姓新生活

把民生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兴庆区一直在行动。兴庆区将“我为群众办实事”与实施“四大提升行动”一体推进,致力于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党员干部走下去,百姓民情浮上来,梳理收集实事项目215,其中提级办理并公示的两批67项实事项目,百分百办结。

兴庆区坚持问题导向、成果导向,围绕“实”字解难题惠民生,围绕“深”字建机制抓长效。依托500余支志愿服务队伍以志愿服务小切口融入“我为群众办实事”大主题,开展志愿服务活动3万余次,累计志愿服务时长达100万小时;开展“四级联动大走访”“大调研”活动,收集解决群众各类诉求5374,化解各类“顽瘴痼疾”693件;改造老旧小区1936万平方米,维修支路街巷215,改造提升背街小巷12条;拆除北环、东环等旧货市场,实现“腾笼换鸟”,上陵·星华汇、吾悦广场建成运营,新华百货总店、建发现代城更新升级;高质量推进美丽宜居村庄建设,圆满完成苦咸水改水项目,解决2.21万户8.03万群众用水问题;建立健全“三级分流机制”和“1+2+2”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强化“街道吹哨、部门报到”机制,构建以街道党工委为核心,多部门协调的“1+4+N”联动体系,民生保障持续提升。

生态治理绘就高质量发展底色

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兴庆区紧紧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示范市建设,将发展蓝图描绘在青山绿水之中,持续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全面实施“四尘同治”“四治一禁”,扎实开展“五水共治”、黄河“清四乱”,持续推进“六废联治”、农业“三减”。

2021年一年来,生态文明建设持续发力,自治区环保专项督查转办件办结率100%,保护修复湿地5.1万亩,新增绿化面积6000余亩,完成燃气锅炉低氮改造14台,建筑工地“6100%”落实率95%以上,有害气体、粉尘等管控有力,截至目前优良天数率达80.1%。实施水环境整治重点工程6个,划定“千吨万人”水源地8个,掌政污水处理厂提标投运。推进黄河流域清废行动,黄河断面水质稳定在Ⅱ类。开展土壤污染专项整治行动,推广测土配方施肥9.03万亩,土壤安全利用水平大幅提升。

未来五年,兴庆区将围绕生态环境更加和谐宜居推动工作,聚焦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深入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严守“三线一单”,推动能源清洁低碳转型,打造绿色低碳城区,让绿色成为发展的鲜明底色;推行重点行业和领域绿色化改造,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抓好自然恢复、人工修复和综合康复,推动生态系统良性发展;聚焦污染治理、生态保护,保持力度、延伸深度、拓宽广度,以更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确保空气质量不断向好,重点河湖水质稳定达标,土壤污染风险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持续提升,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更加完善,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