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于银川市兴庆区黄河东岸的月牙湖乡,距离银川市区58公里。1989年自治区党委政府为帮助南部山区群众脱贫致富,实施吊庄移民工程,将海原县贫困山区2000余户近万人搬迁至月牙湖乡,组成了7个老移民村。“十二五”期间,月牙湖乡又承担了自治区中南部地区3979户1.68万人的生态移民战略安置任务,形成了5个新移民村。全乡现辖12个行政村,7659户30693人,形成了和谐共处、共同富裕的团结局面。
依托项目促产业升级,促进群众增收致富。月牙湖乡注重发展乡村经济,积极培植优势产业,发挥龙头企业带动创业促进就业的积极作用。一是引进培育优质产业,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共实施了35个扶贫项目,上争项目资金2.3亿元,建设了滨河家园一村如意扶贫车间、滨河家园四村“月牙湖手工工坊”等5个村头工厂项目,集中解决滨河家园留守老人、妇女、残疾人等在家门口就近务工问题。引进现代农业企业,建设了花卉种植园区等多项劳动密集型产业,通过发展现代设施农业,不断优化产业结构,移民既可在家门口上班挣工资,村集体又能通过承包温棚赚租金。二是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公共服务环境。建成了滨河家园及万亩奶牛养殖园区污水处理厂并投入使用,实施盐碱地整治1万余亩,实施月牙湖乡人畜饮水提升改造项目,自来水入户率100%;上争资金近千万元,建设完成了“多代多人”安置区建设,有效解决了部分生态移民分户住房问题。三是发展劳务壮大产业,带动创业促进就业。通过奶牛、肉兔养殖、红树莓、鲜切花种植等本地特色扶贫产业带动移民就近就业的同时,扶持本地6家劳务经纪公司306名劳务经纪人,积极搭建劳动力就业供需平台,依托内蒙古上海庙、滨河新区等务工基地,组织建档立卡户外出从事服装加工、建筑施工、园林绿化、卫生保洁、物业管理等工作。经过多年发展,月牙湖乡社会生产总值以及移民收入均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20年10月顺利迎接全国易地扶贫搬迁观摩现场会,得到观摩组领导的高度评价,2021年2月荣获了“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的荣誉称号。
乡村治理促民风转变,推动民族交流融合。月牙湖乡紧紧依靠和团结全乡各族人民,提升乡村治理水平,促进民风转变,始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一是乡风文明淳民风。充分发挥红白理事会、“道德红黄蓝榜”作用,组建乡村两级文明志愿者队伍150人,深入推进“积分银行”,以村民自治、德治春风化雨,真正提升了村民素质,改善民风。二是基层治理促和谐。多部门联动调处矛盾,落实“1+4”工作法”、五户必访法,扭转了群众信“访”不信“法”局面;同时深入学习借鉴“枫桥经验”,发挥四级网格化调解作用,确保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三是抓好创建促团结。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十进”活动载体,建立健全民族宗教三级网络专干、四级信息专干制度,坚持依法管理和引导服务并举,成功创建第七批全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乡。四是教育培训改民风。全乡少数民族学生约5000人,适龄儿童入学率、适龄少年入学率、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教育完成率均达100%;举办劳动技能培训班约100期4800人次,培育新型农民,切实增强致富能力。
传承文化促民族自信,引领群众团结进步。月牙湖乡充分发展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加强民族文化、生态文化的挖掘整理,让民族文化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激发群众对多元一体文化的认知和自信。一是组建4座文化大院、4个民俗社火表演队、1个生态文化艺术团,鼓励各族群众积极参加各种文艺演出,充分对外展示和交流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二是由政府出资打造滨河家园四村村史馆,通过古朴民俗的装饰与老物件诠释出社会发展变化的文化景观。三是引进巧儿刺绣非遗传人在滨河家园发展回族刺绣、剁绣等非遗传承技能,引进非遗传承人发展“麻编”产业,采取订单式收购的方式,共同发展民族手工艺制品。四是开展丰富多彩的社火表演、篮球赛、趣味运动会、民族团结进步月演讲比赛等活动,邀请各族群众广泛参与,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民族和睦一家亲、团结进步谱新篇。月牙湖乡在新时代脱贫攻坚战这场为民谋幸福的时代大考、能力大考、智慧大考中,月牙湖乡交出了银川市集中连片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优秀答卷。如今的月牙湖乡,处处盛开民族团结之花,各民族兄弟姐妹相亲相爱、荣辱与共、团结互助、艰苦创业,共同谱写着民族团结进步、经济繁荣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的华丽篇章。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