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最新动态 > 乡镇(街道)动态

一水两用 一地双收 振兴有“钱”景
时间:2025-07-10 来源:兴庆区融媒体中心
字号: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

盛夏时节,走进通贵乡通北村的稻蟹综合种养示范基地,连片的稻田宛如绿色的海洋,俯身细看,清澈的水面下,一只只河蟹正挥舞着螯足,在稻株间灵活穿梭。这幅“稻在水中长,蟹在稻下游”的生态画卷,正是通北村探索乡村振兴的新实践。

“去年我们试种了340亩,村集体增收40万元!今年带着村民一起扩大规模,投放的蟹苗更多了。”通北村党支部书记马学军蹲在田埂边,随手拨开稻丛,几只肥硕的河蟹迅速躲入水中。他介绍,基地采用“村集体流转土地+村民参与”的模式,统一种植、管理和销售,既保障了“通贵五宝”之一蟹田米的品质,又让农户共享产业链收益。

稻蟹综合种养示范基地的建设,是通北村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的具体实践,在兴庆区农水局和通贵乡农技部门的技术指导下,通北村严格按照稻蟹综合种养技术规程,实施了“宽沟深槽”稻田环沟、土工膜护坡及防逃护栏标准化建设。稻田里,人工插秧的稻花香、闵民1号、中科发5号等优质水稻品种长势喜人,亩均投放的12斤中华绒鳌蟹种在稻田中自由觅食、生长。

“稻田养殖河蟹,是一种把种植业和养殖业有机结合的复合型生产模式。”马学军详细解释道,“河蟹在田中觅食,可以起到松土、除草、灭虫、增氧、增肥等作用,而水稻则为河蟹提供了良好的脱壳隐蔽和生长栖息环境。这种模式不仅提高了土地和水资源利用率,减少了化肥、农药的使用,降低了生产成本,还提高了河蟹和水稻的品质。”

今年,通北村在500亩稻田了共投放了1500斤蟹苗,按照计划,经过4个月的种养综合管理,亩均可产出“青背、白肚、金爪”商品河蟹120斤,平均规格达到150克以上,优质蟹田稻亩均产量达到500公斤以上,亩均产值可达6500元以上,综合性效益增加1600元以上。这将有力地推进通北村乡村振兴进程,为村民带来更多的经济收益。

通贵乡通北村稻蟹综合种养示范基地的成功建设,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随着稻穗日渐饱满,河蟹陆续完成脱壳,这片生态农田正孕育着乡村振兴的新希望。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