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盘活闲置资源,带动村民致富增收,着力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我村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及自治区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紧紧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为主线,提升村级组织“造血”功能,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促进村级集体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夯实乡村振兴基础。
二、基本情况
(一)基本情况。
新水桥村现有耕地面积2835亩。人均1.1亩,共有15个村民小组,1905户,4149人,其中回族人口3100人,占总人数的75%。村民收入主要以外出务工、养殖业和设施温棚为来源。2023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21490元,村集体经济收入53万元。
(二)经营性资产情况。
辖区现有温棚8栋,年收入约15万元。在抓好固定增收产业基础上,党总支不断调整本村产业结构,坚持创新思路,多措并举,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依托辖区馨源禾农业发展专业合作社,发展特色化、现代化种植,打造新水桥村农业种植观光产业园发展模式,以种、销、游、购、娱为主要内容,打造新型产业模式,增加村集体和村民收入。
(三)村级财务管理情况。
近年来,在大新镇党委政府的指导和规范下,建立了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监督制约机制。健全了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办法,实行村帐乡管制度,强化了审计监督,财务运行机制有序规范。
三、项目背景
新水桥村扎实推进农业工作,调整优化种植结构,加快种植产业发展,提高农业的整体水平和综合竞争力,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多举措鼓励本村温棚种植户改变种植模式,提高种植技术、增加产量。2023年年初,新水桥村积极响应大新镇推行的党组织领办合作社,立足自身资源优势,成立馨源禾农业发展专业合作社,发展特色化、现代化种植,打造新水桥村农业种植观光产业园。该项目位于大新镇新水桥村10队耕地,产业园分三期建设,占地400亩。项目一期总投资,其中申请乡村产业融合专项资金60万元,村组干部、党员、村民入股,村集体自筹资金37万元。一期建成8栋蔬菜大棚,目前已经全部投入使用,主要种植西红柿、芹菜等作物。合作社由新水桥村党总支雇佣专人经营管理,发动党员志愿者参与。合作社联系商超、企业采取订单农业方式种植,保证收益的同时吸纳周边菜农参加合作社,提升新水桥小杂菜市场竞争力,带动菜农增收致富。本期项目建成后,配套设置水肥一体化设施,全部采用滴灌节水节肥灌溉方式。由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带动周边农户,根据市场需求变化,主要以种植西红柿、豆角、芹菜及各类小叶菜为主。
四、项目实施地点和范围
本项目位于兴庆区大新镇新水桥村10队、新水桥村小榨菜基地内。
五、项目建设内容
项目计划在新水桥10队农田建设9栋新型钢架拱棚,共占地36亩,拱棚占地约26亩(长110米,宽16米,高4.5米),过道占地10亩(长110米,宽6米)。拱棚主体以钢结构焊接而成,钢材材料采用轻型钢材,并采取防锈措施。
六、项目投资及资金来源
项目总投资217万元,其中:
(一)工程费用206万元;
(二)其他费用11万元。
资金来源:申请乡村振兴衔接资金206万元,剩余由新水桥村村委会自筹。
七、效益分析
项目建设结束后,通过种植蔬菜类增加村级集体收入,预计每年收益17万元左右,年收益率6%—8%。
八、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为保障项目顺利、高效实施,由村级集体经济领导小组负责项目顶层设计重大问题决策。形成村党支部负总责,村委班子密切配合、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负责实施,村监会监督的“四位一体”工作机制。
(二)完善管理,加强监督
建立健全村级集体经济民主决策机制,规范和完善民主决策的内容、形式和程序,保障群众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切实做好项目实施监督检查,构建运营监督长效机制,确保村级集体经济健康发展。
(三)强化宣传,培训指导
加强相关政策、信息的宣传工作,让广大群众、农村致富能人和新型经营主体积极参与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针对村集体经济管理实际需求,合理规划和设计培训内容,有针对性地开展管理人员和产业技能人员培训。
(四)完善制度,创新机制
建立健全制度,用好用活扶持资金,建立健全村级集体资产管理制度,包括村级财务审批制度、收支预决算制度、村级财务公开制度与民主决策制度等,规范资金使用流程和严格收支审批,加强资金管理。实现村财乡管,公开透明,民主决策,将项目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
联系电话:8763660
监督电话:12317
公示期限:2024年8月16日至2024年8月26日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