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兴庆区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不断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紧抓构建新发展格局机遇,发展质效明显提升,民生保障稳固有力,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再上台阶,首次突破两万。
一、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较快增长。
2021年,兴庆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556.6元,同比增加2202.9元,增长12.0%,比2020年(7.2%)提高4.8个百分点;比2019年增加3427.9元,增长20.0%,两年平均增长9.6%,实现较快增长。
(一)城乡居民收入比持续缩小。
2021年,兴庆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556.6元,同比增长12.0%,高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5.6个百分点。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极大改善,收入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城镇,城乡居民收入比(以农村居民收入为1)为2.19,比2019年(2.41)缩小0.22、比2020年(2.31)缩小0.12。兴庆区城乡收入比呈连续缩小态势,表明在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进程中,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目标取得实质性成效。
(二)收入增速居全区22个县市(区)第2位。
从增速看:2021年,兴庆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居全区22个县市第2位。在全区22个县市中,比全区平均增速(10.4%)高1.6个百分点,比最高的沙坡头区(12.9%)低0.9个百分点,比最低的西吉县(8.3%)高3.7个百分点。在银川市三区两县一市中居首位,比银川市平均增速(10.6%)高1.4个百分点,高于永宁县(11.7%)0.3个百分点、金凤区(10.5%)1.5个百分点、西夏区(10.3%)1.7个百分点、贺兰县(9.6%)2.4个百分点、灵武市(9.0%)3.0个百分点。
从绝对额看:2021年,兴庆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居全区22个县市首位。比全区平均水平(15336.6元)高5220.0元,比最低的海原县(11741.6元)高8815.0元;在银川市辖三区两县一市中,比银川市平均水平(18169.8元)高2386.8元,比最低的西夏区(15007.6元)高5549.0元,位居市辖三区两县一市第一。
二、促进农村居民增收的积极因素
(一)多措并举,保障工资性收入较快增长。一是宏观经济快速增长,为工资性收入正常增长奠定了良好基础;二是保障农民工就业。通过开展“线上+线下职介服务”“春风行动”等专项行动,扩大就业范围和就业率。今年以来通过招聘会实现就业1.68万人;三是出台文件切实保障农民工按时领到工资。
(二)量增价涨,促进经营净收入恢复性增长。一是出台文件大力支持农业高质量高速度发展;二是粮食生产较为稳定。2021年,兴庆区粮食总产量为 48514吨,同比增长1.7%;三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健全“监测、帮扶和保障”三大机制,因村制宜,构建具有特色的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体系;四是畜牧生产情况良好。猪牛羊禽出栏量增加,畜产品产量也相应增长。
(三)财富增加,带动财产净收入增长。2021年,村集体从出让土地中获得的收益增长,带动集体收益增加,农民得到的分红收入增长。
(四)政策给力,转移净收入快速增长。一是加大资金补贴力度助力农业生产。“铁杆庄稼保”年内参保4000户,发放各类社会救助资金及各类补贴较上年度同期增长18.6%;二是提高退休人员养老金,增幅4.5%。三是对残疾人出台补贴新政策。残疾人生活补贴,四级从每人每月100元,提高到110元。重点残疾人生活补贴和分散特困供养人员每人每月80元提高到120元;四是对低保对象、特困人员等困难群体的补充养老保险缴纳进行优惠。
三、影响农村居民增收的主要问题
(一)外出务工选择性较少,工资性收入增长受限。虽然社会对劳动力需求不断增加,但用人单位对劳动者的文化素质、专业技能也提出了更高要求。而农村外出务工人口整体文化程度偏低,在人力资源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可供选择的工作较少。受自身文化、技能、年龄等因素限制,部分农村劳动力安于现状,怕担风险,从而制约了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的增长。
(二)政策红利效应逐步趋弱,亟需出台新的惠民举措。兴庆区农村居民收入中一半来自工资性收入和转移净收入,两项收入对政策依赖性较大。2021年各项惠民政策拉动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政策效应已基本释放,对农村居民增收的支撑力会逐步趋弱,亟需出台新的惠民政策,以保障农村居民收入稳定增长。
(三)化肥等农资价格上涨,农业生产成本增加。2021年化肥等农资价格上涨明显,而农业产品价格涨幅不及农资价格,农业生产利润空间受到挤压,对农村居民收入增长产生一定负面影响。
四、促进农村居民增收的建议
(一)持续做好“六稳”“六保”,提高农村居民务工收入。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持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最大限度稳定企业生产,为农民工就业提供更多岗位;加大政策扶持和补贴力度,大力开展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工技能水平;加强与企业间的协调服务,搭建供需平台,让劳动力多元化选岗、用人单位按需用人,实现劳动力与岗位按需匹配。
(二)发挥地域优势,带动经营净收入增长。以乡村振兴为契机,鼓励农村居民调整种植结构,发展特色产业,推动农业向特色、现代、优质、高效方向转变,提升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积极发展农村新业态,进一步挖掘田园采摘、农家旅馆、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发展潜力,提升农村居民经营净收入。
(三)完善保障机制,促进转移净收入增长。全面落实各项惠民政策,关注补齐民生领域短板,保障特殊群体生活,继续提高城乡低保、养老保险标准,加大财政补贴力度,建立基本养老金长效增长机制,促进转移净收入持续增长。
(国家统计局银川调查队提供)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